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位置: 首页 》法界资讯 》法治新闻
全国“七五”普法顺利实施完成(中)

时间:2021-05-24   来源:法制网  责任编辑:敖婷婷

围绕中心贴近群众普法 全民法治素养明显提升

全国“七五”普法顺利实施完成(中)

  □ “七五”普法巡礼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蒲晓磊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民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新时代普法工作,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与普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耳入脑入心,是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此次会议之后,步入收官之年的“七五”普法再掀高潮。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宪法法律制度和实践宣传,让宪法法律走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众,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提供了良好法治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五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回顾2016年至2020年这段波澜壮阔的航程,普法工作的护航作用清晰可见。

  经过开展“七五”普法,党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重大主题普法活动扎实开展,“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实行,法治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繁荣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全民法治素养明显提升。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普法

  “七五”普法期间,各地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普法宣传,深入推进全民普法守法工作,充分发挥了法治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作用。

  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省深入开展早婚早育、控辍保学法治宣传教育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法治宣传教育专项行动,选派执业律师到20个极贫乡镇驻点开展“法律援助精准扶贫”。各地组织法治扶贫干部、公职律师和法律顾问到762个贫困乡镇、3936个贫困村、94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法治宣传64000多次。

  “十三五”期间,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五年来,各地各部门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法治保障。

  为给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良好法治氛围,湖南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题法治宣传,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宣传的通知》,编印《扫黑除恶法治宣传手册》,将扫黑除恶作为全省150万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的必学必考内容。同时,还积极打造扫黑除恶普法宣传矩阵,积极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开展扫黑除恶法治宣传。

  2018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3年来打掉的涉黑组织超过前10年的总和,对黑恶势力形成了强大震慑,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间,各地各部门围绕扫黑除恶开展普法依法治理,面向社会公众编制发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资料,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律政策意见和典型案例进行大力宣传,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各地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防控疫情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防控疫情 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行动方案》,深入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及时召开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依法防控等情况,正面积极回应广大市民关心的疫情防控法律问题,及时梳理发布涉疫相关法律服务指引。“众志成城·依法战疫”系列海报、“疫案释法”专栏、《滚蛋吧,病毒君》等众多抗疫法宣产品,源源不断,精准供给,覆盖申城。境外人士疫情防控普法实现精准投放“零距离,零障碍”。江苏迅速部署“疫情防控·法治同行”专题法治教育,累计制作普法产品8520个,推送疫情防控知识14.8万条次。贵州省编制发放《贵州省疫情防控法治宣传手册》,开设“众志成城战疫情·律师释法”电视和网络专栏,为群众答疑解惑。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用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语言录制疫情防控法律宣传音频视频,深入村寨流动播放。

  ……

  “七五”普法期间,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持续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主题实践活动,并专门印发《关于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主题实践活动的方案》,充分发挥普法依法治理职能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各地各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为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推动宪法法律融入日常生活

  “七五”普法规划明确要求,突出学习宣传宪法。五年来,宪法宣传一直是全民普法工作的重点内容。

  湖南在2019年和2020年把宪法送进了宾馆和景区;贵州2016年开通上线了“黔微普法”微信订阅公众号,组织开展“宪法朗读者”等30多场线上普法活动,3000多万名网民互动参与……为了更好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举措,推动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起来、落下去。

  尤其是在宪法修正案高票通过的2018年,宪法宣传的热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司法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全国妇联、全国普法办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宪法进万家”活动的方案》的通知,推动宪法学习宣传走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众;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设立“宪法宣传周”,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形成热潮;中宣部、中组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

  ……

  五年来,各地各部门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完善学法用法制度、推动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全覆盖、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开展国家宪法日活动等方式持续深入宣传宪法,有力扩大了宪法宣传的声势和影响。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各地创新形式,深入基层,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掀起热潮。

  “就叫王者荣耀!”“就叫北雁云依!”“那么,按照法律规定,究竟能不能取这样的名字呢?”……这两起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取名事件,成为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学生演出民法典情景剧《小明的故事》时的情景。

  自民法典通过之后,全国各地各部门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让民法典知识直达基层、直通群众、更接地气。

  上海市在黄浦江两岸等诸多城市地标性建筑楼宇外墙投放民法典宣传普法公益广告和标语。贵州省开通“黔微普法”抖音号,推出以“情景剧+说唱”形式创作《民法典来了》系列抖音短视频,将民法典知识融入剧情中,趣味生动地对民法典法条进行解读,目前阅读量已超百万。广东省以“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为主题,部署18项具体举措和年度6站主题活动,迅速在全省营造民法典学习宣传的浓厚氛围。

  “七五”普法期间,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宪法法律融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众,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潮。

  把普法融入到执法全过程

  “离岛免税新政实施以后,我们的购物旅客数量和免税品销售量激增,销售和核销系统出现异常情况的频率也随之增加。为帮我们解决问题,海口海关搭建了‘关企工作联络微信群’,我们在群里反映的问题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复。”中免集团三亚免税城相关负责人由衷感叹道。

  事实上,海南海口海关把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的做法,是这五年来国家机关一直在做的事情。“七五”普法期间,各地各部门通过创新开展履职报告评议、纳入目标考核等方式,积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

  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是“七五”普法的标志性措施,是普法工作的重大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的一个重要顶层设计。

  2017年5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明确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

  五年来,各地各部门牢牢扭住“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这个“七五”普法的“牛鼻子”,推动普法工作理念、实践和制度创新,塑造了普法的新格局、大格局。

  普法责任清单普遍建立。成立了落实普法责任制部际联席会议,中央16家成员单位带头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统一编制并公布了两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覆盖50多家中央和国家机关。16个省(区、市)开展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有力推动“七五”普法理念、制度和实践创新。

  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过程中的普法广泛开展。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听取全社会的意见,及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在执法全过程中主动普法,将行政执法相关的法律依据、救济途径等进行公示,从静态普法变成动态普法。在司法办案各个环节宣讲法律,引导全社会维护司法权威。最高人民法院开通中国裁判文书网,目前文书总量突破1亿篇,访问总量近500亿次。广大律师、人民调解员、普法讲师团成员、普法志愿者在提供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中,开展了实时普法。

  以案释法制度化、常态化。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建立了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工作机制,让国家工作人员现场感受法治精神。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向当事人公开案件超过4000万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完善了以案释法制度,定期分类发布案例。各级普法部门结合社会热点案(事)件,积极开展以案普法,使案件依法处理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

  ……

  “七五”普法期间,各地坚持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为切入点,以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制度机制为抓手,持续推动把普法融入司法、执法全过程,增强普法实效。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行,变执法、普法两张皮为普法与执法相融合,变普法部门的“独唱”为各职能机关、部门、单位的“合唱”,变普法软任务为硬指标,有力推动形成全民普法工作的新格局。

  狠抓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学法用法

  按照“七五”普法规划要求,各地各部门始终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重点普法对象,推动全民普法。

  2018年,广东率先在全国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通过建立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要求全省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每年旁听案件庭审不少于一次,从2019年起实现全面覆盖、全员参与。

  五年来,各地通过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述法和旁听庭审制度、组织领导干部学法考试考核等方式,对领导干部这一重点对象进行普法。

  同时,各地各部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特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上海积极持续推进青少年课堂法治教育,出版涵盖小学到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教材,并在全市各中小学校试用。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法治副校长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市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到100%,实现全覆盖。陕西省在全省中小学持续组织开展秋季开学第一周“法治教育第一课”和“法律进学校”宣传周活动,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全民读宪法活动。在辽宁省,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辅导员)配备率达到100%。检察官、法官、司法行政机关干部进课堂,结合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工作。海南省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形式,巩固和拓展“为了明天——法治文艺进校园巡演”活动,省财政每年度列入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已连续8年常态化在全省各中学巡演444场,观演师生达70余万人次,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贵州省组织教师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法治教育,编写出版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师指导用书,共提炼730个法治教育渗透点,被列为全国教育系统“七五”普法推荐用书。

  “七五”普法期间,各地各部门通过狠抓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和青少年这一“源头”,有力带动了全民守法普法工作,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发挥法治文化引领熏陶作用

  五年来,各地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通过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培育法治文化精品等方式,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湖南省连续三年将法治文化建设情况纳入绩效、综治考核,命名法治文化建设示范项目35个,共建成法治公园、广场、长廊426个,全省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法治文化公园或广场实现全覆盖,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超过20%。

  江苏省实施法治文化作品创作繁荣行动计划,扶持孵化85个创作基地和3542支专兼职演出团队,创作6万多部法治戏曲、法治动漫、法治书画摄影等法治文化作品,初步建成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省级法治文化作品资源库。

  贵州省建成各级各类法治宣传教育基地300余个、法治文化阵地1.4万余个,依托学校、街道、社区建成900余个禁毒普法园地。88个县区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

  “七五”普法期间,各地各部门以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注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使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

  运用法治思维推动乡村治理

  五年来,多地通过培养“法律明白人”、用好人民调解员、建立村民说事点等方式,用法治思维推动乡村治理,推动法治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为深入实施和规范推进全省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江西不仅实施了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养了300多万名“法律明白人”,还专门出台了《江西省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对“法律明白人”的定义和培养目标、政府责任、工作程序、经费保障、督导推进等作了细致规定,将“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纳入制度轨道;贵州省把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作为法治贵州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共创建国家级、省级、市县两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5个、792个、3025个。

  五年来,“法律进农村(社区)”不断深入。司法部召开全国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出台《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各省(区、市)普遍制定了实施意见。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组织编写了《助力脱贫攻坚普法丛书》,深入浅出地向基层干部群众讲解法律。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展骨干培训、制定工作规范,引导干部群众遇事找法。中宣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结合“三下乡”活动,统筹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等平台,大力宣传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扎实推进。司法部、民政部组织开展了第七批、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命名工作,制定了考核标准和命名管理办法,定期开展复核工作,确保创建质量。3944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电子地图上线运行,加强实时、动态管理。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及时调整不符合条件的村“两委”干部,努力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七五”普法期间,各地按照“七五”普法规划里要求的“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进一步探索乡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教育引导基层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将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解决社会发展带来的难点、堵点和痛点。

  法治正在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七五”普法工作的开展,推动全民法治素养明显提升,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五年来,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意识和能力提高。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头作用。县(市、区、旗)以上各级政府普遍推行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公职律师6.1万人。合法性审查成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国家工作人员的权由法定、权依法使、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等法治理念明显增强。

  五年来,青少年规则意识增强。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目前,全国共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3万余个。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配备率达98.1%。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正在形成,青少年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和用法律规范自身行为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观念增强。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开展树立守法诚信企业家、标杆企业活动,推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同全国工商联开展企业“法治体检”,推动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合规意识进一步增强,2019年全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覆盖职工1.49亿人。

  中宣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形成的“2020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居第一位,比2016年提升3.7个百分点;选择“托关系、找熟人”的比例明显下降。2020年10月,“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以法律常识和基本法治理念为内容,对全国随机进行了网上测评和问卷调查,参与人数451万,明确接受过普法教育的人数占比为83.4%,测评答题正确率为74%。

  两份权威调查和报告得出的结论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迈出坚实步伐,人们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遇事讲法、遇事找法”逐步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